第548章 如火如荼

为防止/百/度/转/码/无法阅读,请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网址访问本站。

十月初。

基地门口有些热闹。

只见施工现场的旁边,几辆重型卡车正停在那里,在现场施工人员以及起重设备的协助下,小心翼翼地完成了卸货的工作。

站在陆舟的旁边,看着运进基地内的这些重型设备,肖乐有些感慨地说道。

“这玩意儿本来是卖给ITER的,不过现在他们大概也不会买了。”

放在两人眼前的这台装置,正是传说中的ICRF加热天线。

这台装置,由发射机、传输线、阻抗匹配器、以及最关键的加热天线四个部分组成。RF输出能量能够达到3MW级,频率可调范围在30—110MHZ之间。

作为聚变装置上的关键部件之一,这玩意儿可以说是庐阳物质研究所除了全超导D型截面设计之外的第二大黑科技了。

除了被通用原子能公司采购之外,这台价值上亿的设备还拿到了ITER示范堆工程的订单。

不过现在看来,欧洲人大概是不会买了。

顿了顿,肖乐继续说道:“这台设备原定是打算拆卸之后运往法国的,不过我们和他们那边的合作已经中断了。用这玩意儿,我们可以很快将反应堆内部的等离子体加热到一亿度以上,可以说,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等离子体加热技术之一!”

陆舟点了点头,饶有兴趣地打量着这台设备。

虽说名字叫ICRF加热天线,但比起他理解中的天线天线,怎么看这玩意儿都更像一台放大了几十倍的空调。

整个装置下方的钢筋支架,在形状上和空调下面托举的钢筋支架差别不大,整个装置中向前突出的保护限制器和电流带,便像是空调的滤网与扇叶的组合一样。

再往后面是管状的真空传输线、液压驱动器、以及关键的真空馈口。

在实验时,作为“空调扇叶”的保护限制器位于ICRF加热天线的最前端,和紧挨着的电流带共同构成等离子体加热部件以及“法拉第屏蔽箱”,在对等离子体进行加热的同时将等离子体与电流带隔绝,同时阻止静电场耦合到等离子体中。

由于直接面对真空室内的等离子体,因此在上面还焊接有43根外直径10mm的冷却管道。

整个装置虽然看着复杂而庞大,缺乏了一些科幻上的美感,但在整台装置上却没有一处设计是多余的,甚至于每一道焊接口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。

因此,想要更改这些设计,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
这时候,一位手上拎着安全帽,穿着灰外套的老工程师走了过来,看着陆舟笑了笑说道。

“怎么样?这玩意儿看着还行吧?”

听到这句话,陆舟笑了笑说:“看起来挺是挺可靠的,就是但愿它在仿星器上也能正常运行了。”

这位老工程师摆了摆手:“这你放心,就算现在不管用,我也保证能让它变得管用起来。”

站在陆舟面前的这位老先生,名字叫李健纲,华国工程院的院士,同时也是科大副校长与华科院物质研究院的副院长。

虽然老先生本科读的是船舶动力,但最后不知怎么的半路出家研究起了等离子体物理。后来又赶上了九五重大科学工程的大潮,可控聚变的研究在国内越来越受重视,他的学术生涯也算是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一路平步青云,做到了副院长的位置上,后来又评上了院士。

在华国从ITER退群之前,他的身份还是华国专家委员会委员之一,ICRF加热天线技术能够在国际上广受认可,这其中他的功劳也是功不可没的。

至于现在,华国从ITER退群了,他的身份也就变成了国家聚变能计划执行中心的顾问,同时负责协调庐阳物质研究所在示范堆工程中的工作——即,整个示范堆的加热部件。

此刻站在陆舟旁边的肖乐是他的学生,也正是他推荐过来的。

对于这位大牛的保证,陆舟还是很相信的。

“那就麻烦你了,我简单的说几个要求。”

李教授取出了随身携带的本子,也不废话。

“你说。”

陆舟点了点头,回忆了一会儿先前几次会议上已经讨论出的工程细节,开口说道。

“对应仿星器放电实验中等离子体的几个不同位型,加热天线需要可以沿着径向方向移动,移动范围在负150毫米至正150毫米之间,调节精度为一毫米。可以做到吗?”

李教授不假思索道:“这个问题不大。”

陆舟点了点头,继续说道。

“天线的真空馈口、传输线等部件的特征阻抗要求符合50Ω的设计要求,内外导体的许可电压要求为45KV。”

“电流带、法拉第屏蔽均需要设计独立的冷却回路,并且其冷却能力要求能够承受MW/m平方级别的热荷载。”

“还有,在考虑天线的装配性和可维修性的同时,尽量减少焊接部位,要求必须保证天线的总漏率小于10^—10Pa·m^3/s。”

“……”

一开始还好,李院士的表情还算是轻松,然而听着陆舟连珠炮似得说下去,他的脸上也渐渐失去了那轻松的笑容,只感到一阵阵头皮发麻。

接着又零零碎碎地都说了十来条要求,感觉有些口渴的陆舟,从王鹏的手上接过矿泉水喝了口,将塑料瓶扔了回去之后,接着在后面补充了一句。

“……基本情况就是这样了。我可能说的有些快,等晚上会议纲要做出来了,我会把更具体的要求发你邮箱”。

听到这后面一句话,李健纲才停下了手中的笔。

盯着手中的笔记本看了好一会儿,他的眉头也皱了好一会儿,好不容易脸上才挤出来一个勉强的笑容。

“……你还真会给我们出难题,搁欧洲那ITER的工程招标大会都没你们这么多事儿。”

听到这句话,陆舟淡淡笑了笑,说道:“毕竟是第一台反应堆,有个好的开始才能做到好的示范,我想做的尽可能完美一点。”

虽然系统没有规定DEMO示范堆的具体“验收标准”,但毫无疑问任务奖励是与成果成正比的。将这示范堆造的越牛逼,任务奖励自然也就越高。

更何况从现实的角度来看,示范堆的性能越强,技术推广阶段遇到的阻力便越小。站在一名研究人员的角度,他也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得到国家乃至世界的认可。

合上了笔记本,李院士说道:“行吧,等明天这边的事情处理完了,我回所里开个会研究研究,过两天给你结果。”

陆舟点了点头:“嗯,拜托你了。”

……

将最后一件工作安排了下去,STAR—2示范堆基地这边的工作基本上已经按部就班地走上了正轨,无论是工程现场上还是研究所内都是一片如火如荼的景象。

示范堆就如同一把火炬,照亮了国内整个核聚变研究的未来。

即便没有慷慨激昂的动员讲话,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个人也都怀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。

他们正从事着一项伟大的工作。

他们的研究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面。

到现在为止,在项目负责人的领导下他们已经取得了无数阶段性的成果,取得了无数次的胜利,无数次的证明了自己。

并且,所有人都毫不怀疑,只要有陆总设计师在,他们会一直胜利下去,直到跨过最后的终点线。

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,很难产生消极的情绪。

可以说,即便是食堂里的厨师,都是怀着一腔热情在工作着。

情况乐观的话,年前就能完成所有组件。

至于是元旦前还是春节前,那就得看运气了。

对于陆舟自己而言,现在需要他去解决的事情只有两件。

一件事情是回紫金山那边的STAR仿星器研究所,借助STAR实验堆装置尽快完成液锂中子回收系统的最后设计。

其他人这么给力,自己也不能拖后腿。

作为整个核聚变反应堆的最核心部件,可以说这一部分的设计直接决定着STAR—2示范堆工程的成败。如果完成了这一部分,继“等离子体控制技术”之后,“氚滞留”这个可控聚变的第二大难关也将被他攻克。

同时,这也是最后一个难关了。

至于用什么机组来发电,用什么装置来发热,在反应堆的下面安装“保险”……等等这些结构,都只是决定胜利的果实能否更加完美罢了。

至于另一件事,便是解决超算算法的问题。

目前而言,STAR实验堆的等离子体控制,都是在小艾的协助下完成的。

等到示范堆建成了,他总不能把小艾再弄到示范堆的主控计算机上去吧?

毕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,小艾这家伙都不太适合在人前抛头露面,至少现在不合适。

最理想的做法是,将与等离子体控制方案相关的算法,从它的主程序中分离出来。

如果解决了以上这两个问题,再完成了所有“拼图”的组装。

示范堆的竣工,便指日可待了。

想到这里,陆舟的心中不禁有些发热。

无数个日夜的努力。

这一天总算是要被他等来了。